专业翻译公司谈文学翻译
专业翻译公司谈文学翻译
说起文学翻译大家似乎都很有话说,而文学翻译也是翻译公司和译员以及著名译者、文学家都爱讨论的一个问题,可谓是老生常谈。但是老生常谈不代表不值得谈。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作为专业翻译公司,林木翻译公司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翻译事业的发展为己任,也多次与大家探讨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和文学翻译的方法。
我们知道林语堂先生曾说过翻译就好像给女人的大腿穿上丝袜,译者给原作穿上丝袜,袜子的厚薄颜色就是译者的文体和译者的风格。我们知道翻译力求接近原文,应该是达到100%的反应作者原意,但是翻译在某一种程度上一种创作,必有主观能动性参与其间,必有作者本人的文体或语言习惯介入其中,所以我们说文学翻译要做到的是通过无数个百分之一向百分之百逼近,尽可能译出接近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作品。
二十年前,翻译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红与黑》译本的论战。上海《文汇读书周报》把译本分为“等值”和“再创造”两 类。当时有学者在香港翻译会议上说:“‘等值’类指译文句子结构与原文形式比较贴近,并较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再创造’指译者对原文的形式与结构进行了 艺术变动。译文中注进了译者的个性。读者选择的结果如下:选择‘等值’类的占78.3%,选择‘再创造’类的占21.7%。说明喜欢‘等值’的读者占大多 数。”把译文分成“等值”和“再创造”两类对吗?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曾就这一点做过举例说明,这场关于《红与黑》翻译的论战给翻译界留下很大影响。随后几十年间,形式上对等的翻译理论一度流行,如社会科学院有学者提出“形似而后神似”论,北京大学有 学者提出“最佳近似度”,复旦大学有学者提出“紧身衣”译论等,多是西方对等译论在中国的延续,但真正等值的创译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其实,西方翻译 界提出对等译论,因为西方语文如英、法、德、意、西等,据电子计算机统计,约有90%可以对等。而中国语文和西方语文不同,据电子计算机统计,只有不到 50%的语汇可以对等。那不对等的一半怎么办呢?朱光潜、钱钟书二位的答案是:“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联系到翻译的艺术上来,就是说:文学翻译 的最高原则是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而又不违背原文的内容。西方的对等论只要求“不逾矩”:是低标准;中国译论要求“从心所 欲”,是高标准。
举一个例子,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中的名句:“不爱红装爱武装。”美国诗人恩格尔和他夫人聂华苓的译文是:
They like uniforms,not gay dresses。(她们喜欢军装,不喜欢花哨的衣服。)
这是相当典型的西方对等译文,也符合中国“形似而后神似”的要求。但这些都是形式上的对等,内容上是不是对等呢?原诗形式上的“武装”在内容上表示的却是英 雄主义。富有意美;“爱”,和“不爱”有重复的音美;“红装”和“武装”有对仗的形美。原文的“三美”在对等派的译文中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怎么能算等 值的译文呢?那么,中国学派的译文又是怎样传达原文“三美”的?我们看看中国翻译公司的译文: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她们)敢于面对硝烟,不爱涂脂抹粉。敢于面对硝烟。表现了女民兵的英雄主义,这是意美;英文face当名词是“面孔”,当动词却是“面对”;powder当 名词是粉或炸药,当动词却是抹粉。“面孔”和“面对”在英文是同一个词face,“抹粉”和“炸药”也是同一个词powder,所以译文也有重复的音美; “面对硝烟”(face the powder)和“涂脂抹粉”(powder the face)的译文对称,又有对仗的形美。这样译文就传达原文。
所以林木翻译公司认为文学翻译,是百分之百的接近,其实并没有译者能够做到译出百分之百的原作,因为翻译是艺术活动,有创作成分在其中,会受到本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这只是林木翻译公司的拙见,欢迎讨论!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林木翻译公司官网:www.lmfygs.com 。
推荐阅读: